国际能源网获悉,近日,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印发《突发水污染事件态势研判要点》,要点提出,特征污染物研判。特征污染物研判──指通过分析污染物质在环境中具有较为明显的特征,结合事发地的行业和企业由于特殊的生产工艺、原材料、产品或者废弃物等所具有的特征污染因子,从而判断和确定污染物的来源。其研判步骤如下:
首先,结合事发地周边环境的本底值情况和应急监测初筛结果,确定在事件中排量较大或超标倍数较高且对环境影响较大,可以表征事态发展的污染物质。
其次,分析事发地的行业和企业由于特殊的生产工艺、原材料、产品或者废弃物等因素导致的污染物质。再次,根据对特征污染物、特征污染物浓度梯度、污染过程峰型、特征污染物通量核算、污染物迁移时间序列等几方面数据的吻合判断,锁定污染源。以长治沁源“8·26”事件为例,吻合判断过程如下:
(一)特征污染物吻合。受污染河道的特征因子与疑似污染源内堆存的物料成分或废水水质中的特征因子相同。
(二)特征污染物浓度梯度吻合。污染源中废水水质中的特征因子浓度远远高于受污染河道的特征因子浓度。
(三)污染过程峰型吻合。如一次性排放或短时间内连续排放污染,则事发点下游监测断面特征污染因子浓度应呈较完整的正态分布。可根据监测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判断污染过程峰型是否吻合。
(四)总量核算吻合。核算企业排入外环境的总量与受污染河道排放总量,两者总量应接近。
(五)污染物迁移时间序列吻合。根据河道水文数据和事发点下游监测数据,反演推算污染物排放时间,看与企业提供的排放时间或疑似的排放时间是否吻合。
总量研判──通过污染团水体的流经时间和断面流量来判断受污染水体的总量。即选取某一断面为典型断面,从选择的典型断面首次出现超标时起至该断面达标为止,借助流量数据计算通过该断面的水量,从而得到受污染水体的总量。
原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