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委员、首创环保集团智慧环保事业部总经理黄绵松就“环境基础设施资产”提出建议。
黄绵松认为当前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资产管理存在的明显不足之处:一是缺乏统一的标准,二是职责分工不明,三是家底不清不实,四是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债务管理衔接不紧密。
对此他提出了四点建议,分别是:
第一,完善环境基础设施资产标准体系。
一是加强环境基础设施资产标准体系研究,系统梳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资产管理需求和现有相关标准,统筹推进标准体系的研究工作;二是加快面向新质生产力要求的环境基础设施资产数据化系列标准制定,构建适合资产管理现状和未来发展需要的资产分类编码及信息收集标准,为后续资产统计、分析和数据利用奠定基础;三是开展城市环境基础设施配置标准的研究工作,探索不同人口规模、经济体量、地理特征、发展阶段、发展前景、财政承受能力等条件下的环境基础设施资产配置特点,为城市的市政规划、建设以及更新决策提供支撑。
第二,理顺环境基础设施资产管理体制。
一是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合理划分主管部门和管护单位职责边界,加强环境基础设施资产管理统筹协调,坚持建管并重,维护环境基础设施资产安全、完整;二是强化责任落实,构建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建设单位、管护单位分级管理、权责一致的监督管理机制,推动环境基础设施资产合理配置、科学管护、规范处置;三是推动规范核算,对采用各类投资建设方式形成的环境基础设施资产,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等相关要求,办理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做好相应资产确认、财务调整、资产移交等工作。
第三,探索环境基础设施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
一是摸清环境基础设施资产种类、权属、构成、规模、位置关系等基础信息,建立信息数据库;二是评估各单元设施资产利用状况、资产使用绩效、老化程度改造更新资金需求、实施主体财务状况,确定改造更新方案、谋划实施项目;三是制定投资规划和财政预算,将设施资产使用中的价值损耗、维护和管理费用、更新成本等财务信息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实现存量资产清查、资产利用状况和绩效评估、资产维护和管理、资产更新规划、投资和财政规划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第四,提升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资产数智管理水平。
一是推动建设资产标准、清查、统计一体化数据平台,助力摸清环境基础设施资产家底,实现海量资产数据高效采集、展示与交互;二是将环境基础设施资产的投资、建设、运营、管护流程集成到一个平台,便于多主体的工作协同;三是推动资产管理业务融入预算管理业务一体化系统,提高数据准确性,融合全生命周期数据开展大数据、AI分析,对工程改造、扩建、新建,以及城市规划建设发展方向提供参考;四是开展环境基础设施资产全生命周期数智管理试点工作,对在全国范围内铺开提供实例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