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节能环保网 » 环境治理 » 流域治理 » 正文

三江源保护体制改了方法活了

日期:2017-07-14    来源:中国环境报

国际节能环保网

2017
07/14
08:51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三江源 国家公园 环境治理

  我国首部国家公园条例——《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近日经青海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4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2017年8月1日起施行。
 
  《条例》禁止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内从事采矿、砍伐、狩猎、捕捞、开垦等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违者最高可处20万元罚款。《条例》的出台,对保护三江源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三江源国家公园建立一年来,保护情况如何?为此,本报记者近日探访了三江源区,采访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相关负责人。
 
  国家公园试点应运而生
 
  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三江源地区设立,要求当地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创新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有序扩大社会参与,最终建成三江源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先行区。
 
  为切实履行生态大省的责任,原本经济欠发达的青海省坚持生态先行,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取消对三江源地区GDP的绩效考核,将全省近1/3的国土纳入工业禁止开发区域,对发生重大生态破坏和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地区和单位责任人实行“一票否决”制度。
 
  青海省发改委副主任、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李晓南对记者说:“在面积如此辽阔、生态系统如此脆弱复杂的区域开展人工生态治理,我国历史上尚属首次。”
 
  三江源地区被公认为亚洲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及生态安全屏障,珍稀野生物种众多,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区域之一。上世纪90年代,受过牧超载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三江源地区生态逐步发生退化,草原、冰川开始萎缩,不少河湖陆续干涸。经过10余年努力,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
 
  然而,各类体制机制矛盾同时显现,集中表现在机构权责不清、职能交叉,各类保护地功能、空间有所重叠等,“九龙治水”现象严重。牧民的生活问题也遇到挑战,一些禁牧减畜地区的群众增收艰难;在部分地区,人工生态治理虽持续开展,但效果不佳。
 
  李晓南说:“国家公园的建立意味着三江源地区将再次打破原有生态保护模式,在无任何成熟经验可供参照的情况下,探索建立更科学、有效的全新生态保护体制。”
 
  据青海省环境保护厅“青海生态之窗”监控显示,三江源地区曾出现雪豹,工作人员抓拍到玉树州杂多县雪豹活动的视频镜头。三江源地区生态呈现向好趋势,湖泊水体面积逐渐扩大,野生动物逐渐增加,这正是人们所期待的。
 
  “九龙治水”已成过去
 
  2016年6月7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挂牌成立,体制改革试点正式启动实施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园区就整合了所涉4县国土、环保、农牧等部门编制、职能及执法力量,建立覆盖省、州、县、乡的4级垂直统筹式生态保护机构,并在各村成立了牧民生态管护队。
 
  紧接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开始对各类自然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将12.31万平方公里的园区整体划分为长江、黄河、澜沧江3个分园区,分别组建保护力量,依照各分园区生态系统特点实施针对性保护。同时,各分园区又被进一步细化为大小不等的网格,“一地一策”,实施精准生态治理、利用。
 
  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素有“千湖之县”之称,有鄂陵湖、扎陵湖、冬格措纳湖、星宿海、黄河等水资源。
 
  玛多县利用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建设的大好时机,率先在全州实现了大部门制改革。玛多县将原有的国土、环保、水利以及森林公安等部门一体纳入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管委会,统一下设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从而改变了“九龙治水”的现状,实现黄河源园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能“两个统一行使”的目标。
 
  玛多县的改革,走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前列。现在,黄河源园区国家公园管委会按照《玛多县“六位一体”网格化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加强生态管护员的管理和监督,做到生态宣传和日常巡护常态化。
 
  近期,玛多县为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又制定出台《玛多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县委常委会班子成员组织各乡镇和相关单位负责人,实地察看县城至牛头碑道路沿线两旁沙坑,进行现场办公。针对沙坑、河道、水沟、连片小坑,逐一提出解决办法,划分区域,列出清单,建立台账,责任到人,明确时限,现场制定和完善整改方案,并动工实施,迅速整改,确保抓出效果、抓出成效。
 
  李晓南表示,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将继续深化30项重大任务落实,强化三江源国家公园规划体系、政策体系、制度体系、标准体系等体系建设,确保体制试点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并取得成效。从而把三江源国家公园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三江源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让各族群众从中享受到改革成果和建园成果,增强对体制机制创新的获得感。
 
  生态管护员的微笑
 
  对于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的牧民们来说,放牧牛羊基本上是他们的生存技能。现在,三江源地区贫困人口达24万,如何引导禁牧减畜后的牧民参与国家公园保护与管理,使他们能从中受益、实现脱贫奔小康,这是青海在国家公园试点期间需要走好的另一条路。
 
  从去年开始,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创新设置了生态管护员公益性岗位,相关人员大部分从牧民贫困户中选出,每户1名,培训上岗后按月发放报酬,年终进行考核。截至目前,园区共有9975名牧民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5口以下的相关贫困家庭已达脱贫标准。在地广人稀的三江源地区,牧民“点成线、网成面”构成的管护体系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今年4月,我国首个国家公园课程试点班在青海大学开班,首批100余名本科生有望成为未来公园管理的专业后备力量。
 
  玛多县扎陵湖乡尕泽村牧民更登尖措,每天骑着摩托车一路驰骋在草原、湖畔和树林之间,他现在已经成为一名光荣的生态管护员。
 
  做了3年的草原巡护员,曾经的“困难户”更登尖措自豪地抬起胳膊露出红袖章,满脸微笑,愉快地说道:“看,我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管护员,我拿工资了,我要为国家公园建设出一份力。”现在,生态管护员的平均工资有1800元,更登尖措的家里有了固定收入。
 
  自试点工作启动以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制定出台了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实施方案和相关配套规定,构建了有效的管护体系。按照完整保护、系统修复、一体化管理的原则,制定了组织化管理、网格化巡查的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制度,形成了乡镇管护站、村级管护队和管护小分队三级组织,以村为基本单元,就近划分覆盖辖区的若干网格。每个网格均落实责任人和管护队,负责对各自辖区内湿地、水源、林地、草地和野生动物进行日常巡护,与三江源生态监测网络共同构成了“点成线、网成面”的管护体系。
返回 国际节能环保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