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节能环保网 » 环境监察 » 正文

环保督查砸掉的都是什么人的饭碗?

日期:2017-06-09    来源:中国环境新闻

国际节能环保网

2017
06/09
09:34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环境污染 环境治理 绿色发展

最近几天,一篇《环保督查一味的(地)关停企业,谁来为我们发声?》的文章在网络上被热炒,矛头直指环境保护部正在进行中的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

文章作者称,“改善环境是对的,但不应该是这种运动式的关、押、停”“中国就靠工业起家的,污染肯定大”“环保督查只会一刀切、一棍扫,关停了企业,砸了老百姓的饭碗”。

小编唯一觉得值得欣慰的是,比起我们后台上那么多“空气好了有什么用,让老百姓都喝西北风吗?”的质疑,至少,这位仁兄还认可“改善环境是对的”!

有了这个基础,我们才有了对话的前提。

 

整顿过后的山东省青岛市李村河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正如文章作者所说,近一两年来,尤其是新《环保法》实施以来,环境执法犹如长了“铁齿钢牙”,深入到全国各地的边边角角。不仅有最高层级的中央环境保护督察,还有省级层面的环保督察,更有环境保护部组织的各个专项、区域督查。而正在进行中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持续时间长达一年,环保部从全国环保执法系统抽调精兵强将,组织了5600多人的队伍,展现出利剑斩污龙的巨大决心。

那么为了改善环境质量,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代表了公众的共同呼声,那么以改善环境为最终目标的环保督查又如何会砸了“老百姓”的饭碗呢?

各地各类环保督查的成效难以统计,但身边的脏乱差问题得以解决,这是没有谁不拍手叫好的。

 

正在接听群众举报电话的工作人员

仅以目前正在进行的第三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为例。仅在省级层面督察阶段,7个督察组共收到群众举报14479件,经梳理合并重复举报,累计向被督察地区交办转办9194件;各被督地区完成查处3324件,其中立案处罚1531家,处罚金额9030.353万元;立案侦查123件,拘留142人;约谈1820人,问责1278人。通过边督边改,解决了一批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人民群众有了获得感,并给予督察组和地方党委、政府好评。

对于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我们看看督察组是怎么解决的?群众又是怎么评论的?

边督边改| 环境问题迅速整改解决,群众点赞同时为何担忧?

边督边改|解群众之忧,34419个赞送给中央环保督察组

由此可见,真正的老百姓对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是拍手称快的,那么环保督查究竟是动了谁的奶酪,翻起这许多抱怨和委屈?

散乱污,散乱污,还是散乱污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所谓“散乱污”企业,就是指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当地产业布局规划,污染物排放不达标,以及土地、环保、工商、质监等手续不全的企业。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大都存在违法生产、超标排放、未安装污染治理设施、治污设施运转不正常、存在VOCs治理问题、防扬尘措施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周边地区的环境质量及群众健康。

截至5月8日,环保部组织开展的为期一年的大气质量强化督查,已经进行了整整一个月。而强化督查的最主要目标,就是“散乱污”企业。据环保部披露,一个月来,28个督查组共督查8447家企业(单位),发现5594家企业存在环境问题,约占检查总数的66.2%。

事实上,从去年冬季开始,在京津冀区域特别是“2+26”通道城市,围绕大气污染防治,由环保部组织的各类督查基本没断。但是,环境问题企业却似乎像地里生长的韭菜,割了一茬又长出一茬,而且,所发现的环境问题企业的比例也始终处于高位,每天发现的环境企业从未低于六成。

《中国环境报》曾经报道过,违法企业比例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在于这次督查有了热点网格等“支援”,而且督查方式非常细致,督查人员甚至会到变电所去查企业用电清单等,这使得督查较过去来说更为精准。

而在基层执法人员看来,还有一个原因是,以往督查主要是查大企业,每天查的数量少,而这次查的“散乱污”企业比较多,甚至包括一些小作坊。过去很多地方对这些小企业、小作坊的污染重视不够,特别是乡镇的小企业群,多年来如同一个个“毒瘤”,严重干扰了周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影响极为恶劣。

一般来说,“散乱污”企业都具有生产设备落后、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随意性强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其难以承担整改所带来的成本压力,他们环保督查人员面前普遍采取两种手段。一是在治污设备上做手脚,伪造监测数据企图瞒天过海;二是干脆不装处理设施,督查组来了就停工,督查组走了几分钟就又开始生产,更严重的,发生了拒绝检查、扣押督查人员、撕毁封条的事件。

 

4月16日,环境保护部强化督查第十五督查组被违法企业强行扣留

邢台市南县城区热力有限责任公司在线监控设施弄虚作假,经公安部门配合侦查发现,该企业操作人员对在线监测系统造假,将排放浓度显示在小范围内波动;石家庄市力龙陶瓷有限公司闲置脱硫设施、偷排窑炉废气,并存在酚水池渗漏,督查组检查时临时开启脱硫设施,督查组离开5分钟后即关停脱硫塔。

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旺村镇附近聚集了近100家小金属冶炼厂,以废铝为原料,使用烟煤为燃料,大部分企业未安装环保处理设施,烟尘直排,污染严重。更有甚者,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马头镇有近70家胶合板生产作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废气(VOCs),未经收集和有效处理,直接排入环境。

很多小企业、小作坊大多只作为极少数人发家致富的工具,却丝毫没有考虑对环境的危害,同时也根本没有进行环境整治的可能性。看看在重污染天气过程中,顶风作案、唯利是图,根本不知红色预警为何物的企业,有哪一点是“无心之失”?

回想起当年的临沂之争,环境执法越严,往往遭遇的社会“反弹”就越强烈,因为环境执法触犯了某些人的既得利益。那些反对声音的核心,看似是要不要强力治污,实则是要不要转型,要不要严格执行新环保法、落实中央有关政策。表面来看,这是污染企业和环保部门的博弈,是违法企业和环保法律的博弈。实际上,是两种不同发展模式、两种不同发展理念的博弈,是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博弈,也是资本和政府的博弈。那些被停产整治的污染企业,在环保要求松的时候是赚了大钱的。如今,一被查处就喊冤叫屈,目的就是为了争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对于这样治理无望的“散乱污”,环保督查绝不能妥协。只有狠狠砸掉他们的饭碗,才是对周边环境质量和群众健康的最大负责。

 

图为无人机航拍发现的隐蔽性极强的非法竹沤桨点

那么,环保督查到底是不是“一刀切”呢?

近日,面对中央环保督察组的人员,安庆石化安全环保部副部长肖春宝说:“我们共投入6个亿,这些改造到目前已基本全部完成,完工以后的排放标准,都优于现行的国家环保排放要求。”近年来,安庆石化先后实施工业废气和燃烧废气脱硫脱硝改造等6个环保治理项目,一改过去浓烟滚滚的现象,企业也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事实上,环保督查后,通过整改,很多企业的环保设施跟上了,运行正常了,订单也稳定了,走上了良性循环的道路。

对于有觉悟、能整改的企业,环保会是一个优化发展的助推器,而对于那些为一己私利不吝牺牲环境、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福祉的企业,环保执法人员“该出手时就出手”,还有人会觉得他们冤枉、为他们叫屈吗?

环保督查,既回应了群众关切,也切合当前环保实际。正如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所说,通过督查,就是要解决环境保护中长期存在的压力传导层层递减、考核流于形式、追责不力等问题。通过督查,就是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突出环境问题。

至于说,砸了谁的饭碗?

对不起,砸了也就砸了罢!

返回 国际节能环保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