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节能环保网 » 水处理 » 正文

运河生态 重保护也要重建设

日期:2019-02-12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申琳

国际节能环保网

2019
02/12
11:00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排污渠 下水道 大运河

   大运河,千百年来最大的功用,当为航运之利,其波光帆影、杨柳春风、鱼虾丰美、橹歌飘荡的环境之美,一度为人们所忽略。及至上世纪80年代,河水被污染,变得浑浊甚至黑臭,人们才痛切地意识到:不知不觉美了千百年的大运河,正面临一场环境之劫。
 
  沿大运河一路行走,曾经的污染令人沉重,眼前的变化使人欣喜。总结其经验教训,两点最是当紧:既要重“保”,也要重“建”。
 
  “保”,重在严防污染。由于发展方式粗放、环境意识淡薄,大运河一度成为工厂的排污渠、城市的下水道。如今,随着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增强、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的健全,明目张胆的排污行为基本销声匿迹。但是,低端产能尚未绝迹,城市的污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能力还需加强,大运河水污染的隐患还在。在北方,已经断航甚至断流的河段,由于常年废弃,部分河道遭到侵蚀、破坏,环保压力更大。
 
  “建”,重在积极作为。历史上的运河之美,美在自然风光;今天的运河之美,则要注入生态文明的时代内涵。要在保护大运河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对大运河生态环境进行必要的修复、更新甚至升级,建设一条生态的河、景观的河,改善两岸环境质量、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在这个过程中,产业与生态的协调、文化与生态的协调值得思考。大运河两岸的产业发展,只有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才不致造成新的污染;大运河沿线的生态建设,只有坚守文化遗产保护的底线,才不致开发过度,才能真正守住大运河的千年文脉,护住大运河的千里碧波。
 
  大运河是连贯的,不能只着眼一时一地。一地治污不力,大运河全线清水或将不保。“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还大运河本来面貌,让运河之美永续,既是一份来自历史的嘱托,也是今人必须面向未来交出的答卷。
返回 国际节能环保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