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上午,记者来到了朝阳区高安屯
建筑垃圾再生资源化处置中心,中心目前已进入调试阶段,工人正在调试设备,本月中旬将正式启用。
这里是朝阳区最大的建筑垃圾处理地,占地面积约3万多平方米。整个建筑垃圾再生资源化处置中心由建筑废弃物处理系统、资源化产品生产系统等组成,内有来料储存间、生产加工间,还有存放成品建筑材料的仓库。
生产加工的车间有三四层楼高,巨大的建筑垃圾处理线正在带料运行,俯瞰整条处理线,传送带纵横交错发出巨大的轰鸣声。
这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固定设施可对建筑垃圾进行“两破三筛”。建筑垃圾运到这里,进入处理线后首先进行初次筛分和一级破碎,将大件建筑垃圾破碎成小件的,并把其中的沙土筛选出来,之后进入人工分选平台,将其中的瓶子、皮鞋等杂物挑选出来。
然后进入二级筛分阶段,依次通过风选吹出纸、塑料袋等轻质杂物,泡水浮选筛出木料等物质,磁选筛出铁物质等环节,再进入二级破碎,将经过前期处理的建筑垃圾破碎成更小体积,再经过三级筛分,就能生成不同粒径大小的骨料。
“经高安屯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固定生产线处理后的建筑垃圾,资源化率达90%以上。”北京市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管理中心副主任张全红告诉我们,“整个项目由建筑废弃物处理系统、
焚烧炉渣处理系统、资源化产品生产系统等组成,通过破碎、筛分、磁选、人工分选、风选、水力浮选等多级工艺,将建筑废弃物“变废为宝”,年处理量可达100万吨;此外,还将对
生活垃圾焚烧厂产生的炉渣进行资源化处置,年处置量可达23万吨;年总处置量达123万吨。”
随着城市发展和工程建设的推进,产生的建筑垃圾积存量庞大,大量建筑垃圾在产生、运输、处置环节给北京市城市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建
为破解建筑垃圾处置壁垒,北京市将从以下四点入手。一是资源化处置;去年5月起,全市在拆除现场大规模增设临时性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设施,通过分拣、破碎、筛分和再组合等方式,将建筑垃圾制作成再生产品,变废为宝。
二是规范存放;结合留白增绿工作,将初步处理后具备利用价值的拆除弃料在拆违现场规范存放,存放点位由资源化处置企业运行,结合后期绿化及景观建设需要同步生产再生产品,预计三年内处置完毕。
三是综合利用;对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渣土,采取工程回填、绿化回填、景观修复和矿坑修复等方式进行直接利用,缓解填埋压力。四是填埋处置;对剩余无利用价值弃土、弃料,实施填埋处置。
目前,全市积存建筑垃圾分布在571个点位,共计3695.76万吨,这些点位将在今年8月底前清理完毕。
“2018年5月起,全市推行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设施建设,各区根据拆违实际情况建设1-2个临时性资源化处置设施,同时加快推进固定式资源化处置工厂的设施建设。在此之前,北京积存了约1亿吨建筑垃圾,然而当时只有三个固定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中心,每个处置中心每年处理100万吨垃圾,一年最多只能处理300万吨。”市城市管理委环卫处调研员张树友告诉我们:“截至目前,全市已有4座资源化处置工厂,85座临时性资源化处置设施,年处置能力由当初的300万吨增长为9000万吨,基本可以满足北京市建筑垃圾处理和资源化产出需求,达到产销平衡。”
未来,这些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将被用于政府投资的市政、交通、水务、园林等工程中,如中轴线的两边和新机场两边的园林绿化,全部使用再生产品造景。部分建筑垃圾再生资源无法用于工程建设的,将全部用于堆山造景,打造出一些曲线的丘陵地形、小山坡等,并在基础上进行绿化美化,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