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实施,
土壤修复市场逐渐扩大,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可超5万亿元。
根据污染类型,我国土壤修复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分别是工业场地修复、农田修复和矿山修复。目前我国的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土壤修复已经迫在眉睫。根据2014年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污染超标率已达16.1%,其中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
由于工业化进程推进、矿山开采过度和农药使用泛滥等因素,我国的土壤污染面积逐年攀升。与之相对的,土壤修复市场也在不断扩展。以工业场地修复为例。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07-2018年的十余年时间中,我国工业污染场地修复项目数量从2008年的4个提升至2018年的200个,项目资金额从0.4亿元提升至60.6亿元。
过去,我国土壤修复市场分散,市场化程度低,而且污染调查、监测等相关制度也不够完善,导致市场混乱,
土壤修复行业良莠不齐,企业之间容易产生恶性竞争。自“土十条”实施以来,一系列政策也相继出台,极大推动了土壤污染市场的有序化、规范化发展。《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试行)》《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等文件逐步对行业的技术、修复效果等进行规范化。
为了促进土壤修复行业的发展,政府也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有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央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为5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2.9%,且资金占污染防治资金(大气、水、土壤)的比重也由2018年的7.95%增长至2019年的8.33%。环境污染防治的天平,政府逐渐倾向于土壤修复。
我国土壤修复市场正稳步释放和发展,相关企业纷纷进场,据相关资料显示,2016年我国土壤修复相关产业的企业数量达到2000家,而2017年这一数量增至2800家。中节能、永清环保、高能环境等一些资本雄厚的企业也开始涉足土壤修复行业。这些企业的入局无疑给土壤修复行业的规模化注入了一针催化剂,也促进了上下游链条的形成。
但是,蛋糕虽大,由于资金、技术等壁垒,相关企业想在短时间内做强做大并不现实。相较于欧美40年的发展,我国土壤修复技术起步较晚,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此外土壤修复本身就具有复杂性,不同的土壤污染需要采取不同的技术,而且修复周期长,见效的过程较为缓慢,这就造成了成本过高而资金回收期长的尴尬局面。因而相关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关键便是解决资金和技术这两大难题。
总体来说,我国土壤修复行业仍处于萌芽阶段,但产业链逐步完善,市场正在走向规范化、规模化。而且政府也在逐步加大行业支持力度,我国土壤修复行业的春天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