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治水征程路,碧水绕城润处州。自“五水共治”工作开展以来,莲都区围绕黑臭水体整治、“污水零直排”、水生态修复、“美丽河湖”创建、“找寻查挖”等工作不断攻坚,取得明显实效。如今,莲都区“五水共治”工作由政府推动为主转向全民治水,由点对点治水转向全域治水,由运动式、阶段性治水转向长效化管理治水,并逐步实现处州大地河晏水清的美好愿景。
水岸同治创秀美家园。一是紧抓污染源头防控。全面完成了主城区截污纳管大排查工作,共排查28个社区、21个城中村、5514幢房屋、约10.5万户,排查出存在混排问题的房屋3073幢,存在问题的六小行业1446家。以工业集聚区、居民小区和镇(街道)为单元,以污水处理提标改造、扩大管网覆盖、强化质量监管为重点,分层次、分单元有序进行“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建立涉水问题排查发现机制,定期组织开展交叉检查,对涉水问题实行清单化交办整改,销号制验收,发现问题、完成整改,整改完成率达99%;推进全境剿灭劣V水体任务;开展“清三河”行动,全区384个小微水体全部整治完成,全面消除垃圾河、黑臭河。二是全面强化过程监管。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监控预警协同处置能力,全域建成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建成涵盖全区域的地表水自动监测体系,实现水质分级管控、定期监测,全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的水质常规监测+全指标分析+在线监测实现“全覆盖”,全力保障群众喝上“放心水”。三是推进“美丽河湖”建设。作为全省“美丽河湖”示范市试点单位,莲都区率先在全省探索实施全域建设“美丽河湖”治水新模式。在河(湖)长制的赋能之下,以水为媒推动“双招双引”,挖掘优质水价值,打造丽水山泉品牌。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全面推进数字化技术应用,强化天眼监管,实现了河流动态视频捕捉和河道非法采砂,涉水工程天、地、人立体监管全覆盖。
统筹推进污染源治理。一是强化农村面源治理。近年来,莲都多措并举迭代升级“对标欧盟·肥药双控”工作,全区农资经营追溯系统覆盖率、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和追溯体系县覆盖率均达100%。化肥、农药使用量比2017年分别下降11.3%、17.68%,实现源头端控增量,使用端减存量。“养猪上楼”“赶鸭上架”养殖模式入选农业部畜禽污染治理五大主推模式和浙江省八大治理主推模式。二是铁腕治理工业污染。以低小散整治、园区治理、打造环境执法最严城市为契机,推进环境执法与司法联动,出动各类执法人员,对全区工业企业进行排摸、检查,工业集聚区内所有印染、化工、电镀企业废水基本实现达标排放。三是开展城乡生活污水治理。通过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纳厂一批、提标改造一批、新建一批、整改一批、打造一批样板示范”,大幅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面和水质达标率,有效助推农村污水治理提质增效。突出重点,分类分阶段实施城乡污水末端设施提质增效,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从67.36%提升至98.42%,其中污水处理厂已达到清洁排放(准IV类)标准,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89.98%。
盘活资源彰显“水经济”。一是水资源价值加快转化。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推动GDP和GEP规模总量、转化效率“两个较快增长”,打造“水渔融合、水旅融合、水工融合、水农融合”四大效益。二是生态农业质效提升。“丽水山耕”品牌农产品历年累计销售额已超百亿元,溢价率超30%;“丽水山居”田园民宿2021年接待游客2661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0%和9%;以“丽水山泉”为代表的水产业,2022年共谋划项目88个,概算总投资866亿元……“山”字系已培育多个经济新增长点。三是水旅融合发展亲水经济。串联起画乡、古堰、滩林等一片绝美风光,随着治水工作的深入开展,古堰画乡逐步变身为丽水十大金名片之一,农家乐、民宿、艺术家工作室鳞次栉比,音乐节、小镇艺术节等活动接踵而至,带动古堰画乡的共同富裕之路越走越宽。如今,古堰画乡村民人均年收入已从2005年的3000多元增至4.2万元,整整增长了14倍。此外,“通济堰”入选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大港头镇获得全国深化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创新试点镇、全国最美乡愁艺术小镇等荣誉。截至目前,全区拥有景观资源单体377个,其中三级以上优质旅游资源单体41个,国家4A级风景区2个。
展望未来,莲都区将凝聚更广泛的治水合力,创造更利民的亲水空间,让百姓喝上放心水,为经济社会注入发展水,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开创“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新局面,在处州大地上接力续写碧水长清的生态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