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节能环保网 » 环保政策 » 大气治理 » 正文

风险预警:高温、汛期、臭氧!夏季需关注哪些环境风险隐患?

日期:2023-07-19    来源:中国环境微信公众号

国际节能环保网

2023
07/19
17:30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臭氧污染 大气质量 大气污染

夏季来临,影响安全生产的不稳定因素也随之增多,高温、雷电、暴雨、洪水等极端天气多发于此时,也可能成为各类安全事故的导火索,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夏季有哪些生态环境风险隐患需要重视?又该如何未雨绸缪、早做准备?

化工安全事故环境风险隐患

夏季受高温天气影响,安全生产不利因素增多,风险加大易引发安全生产事故。今年以来,已发生多起安全生产事故,如2023年5月1日,山东省鲁西双氧水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发生一起重大爆炸着火事故,造成10人死亡。5月30日,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联明化工厂一车间发生火情,经过扑救,明火被扑灭,现场无人员伤亡。6月24日,甘肃兰州石化公司炼油运行二部两酸装置一具酸性水罐发生闪爆。在刚刚开始的七月,接连发生两起安全事故,7月1日,位于江西省贵溪市的江西乾泰新材料有限公司发生硅油着火引发火情,发生爆炸。7月5日,广西柳钢焦化厂二化产车间作业过程中发生煤气着火事故,造成作业人员1人死亡、2人轻伤。

国务院安委会对山东省鲁西双氧水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爆炸事故挂牌督办

化工安全生产事故往往会对空气、水体、土壤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极易引发次生环境舆情。建议生态环境执法、应急部门做好相关企业的风险排查工作,特别要关注一些重点要害环节是否存在违法、违规等情形,并指导企业做好应急演练等工作,提升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加强关键点位的监测工作,在常规污染物监测外,要针对特征污染物开展应急监测工作,及时、准确、持续发布官方信息,安抚公众情绪。要密切关注环境舆情信息,特别是针对相关污染谣言,做好辟谣工作,以正视听,避免舆情进一步发酵,产生不利影响。

汛期污染管理

近年来,汛期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水污染防治的一大短板,许多地方普遍存在旱季“藏污纳垢”、雨季“零存整取”现象,往往一场大雨就把平时积存的污水、垃圾冲入河湖,而管理上却是一笔“糊涂账”。此外,汛期也是突发环境事件的高发期和敏感期。企业未妥善储存的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以及设备设施存在被暴雨洪水冲走或者污染泄漏风险。2010年7月28日,吉林省温德河暴发山洪,永吉县两家化工企业的库房被洪水冲毁,7000多个原料桶被冲入温德河进入松花江,对下游水环境安全造成重大隐患;2011年7月21日,四川龙达沟爆发的特大泥石流最终将岷江电解锰厂尾矿库挡渣坝冲出一个缺口,锰矿废渣被冲入涪江,造成了200多公里流域的污染;今年7月,重庆万州区接连遭受暴雨袭击,其中长滩镇最大降雨量达261.2毫米,突破历史极值,造成了洪涝、塌方、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引发社会强烈关注。

图为重庆长滩镇一村庄滑坡区域

为解决汛期污染问题,生态环境部在管理上引入了“汛期污染强度”的概念,以汛期水质劣于Ⅴ类河流断面、劣于Ⅲ类饮用水水源地断面等为重点,选取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或其他便于监测的特征指标,充分利用自动监测数据,并参考手工监测数据,识别汛期首要污染因子及其最大污染浓度,开展汛期污染强度分析。一些省份和地市生态环境部门提前部署谋划,紧盯存在较大以上环境风险的企业、尾矿库、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化工园区(企业)等,深入开展环境安全隐患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改。同时,加大暴雨之后的巡查力度,依法及时查处超标排放、偷排污染物等环境违法行为。

极端天气带来健康威胁

“酷暑”,是今年夏季给公众带来的直观印象。据世界气象组织报告,刚刚过去的6月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6月,海面温度达到新高,南极海冰面积创历史新低。进入7月,高温预警不断,“全球最热一天”纪录屡被刷新。全球气候变暖,叠加中等以上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可能导致极端天气频次更多、范围更广、强度更强。

“高温刺客”热射病

随着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气候危机带来的后果,迫在眉睫的气候变化风险,再次为人类敲响“警钟”。同时,极端高温天气也对户外劳动者带来了严峻考验。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1998年—2017年全球超过16万人被热浪夺走生命,热射病这个过去冷僻的词汇从去年夏天开始流行,近期,北京、广东、江苏等多地报告了热射病病例,因热射病导致健康影响、死亡等成为公众近期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生态环境领域,也拥有监测、执法、核安全等多个领域的户外工作人员,他们下沉企业、蹲守一线,不遗余力强化特殊时期环境风险防范。但要注意的是,重视户外工作人员高温补贴、健康保障等话题是当前舆论关注的重点,建议对生态环保铁军高温作业的情况,要把握宣传尺度,保有人文关怀,不要刻意渲染、夸大高温酷暑等氛围,避免过度宣传。各地生态环境部门在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底线的同时,要合理安排户外工作,做好内部防护宣传,保障生态环保铁军的健康安全,最大程度减少因高温条件对户外工作人员的伤害。

持续高温引发能源紧张

2022年,在持续高温影响下全国多个省份用电量飙升,四川、江苏、浙江、安徽用电负荷连创新高。近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预测,2023年全国最高用电负荷约13.7亿千瓦,比2022年增加8000万千瓦。若出现大范围长时段极端气候,则全国最高用电负荷可能比2022年增加1亿千瓦。据报道,7月10日,国家能源集团单日完成发电量40.9亿千瓦时,刷新历史最高纪录,较前一日增长2.1亿千瓦时,超历史峰值0.4亿千瓦时。国家能源集团表示,华南、华东等省份最高负荷屡创新高,部分地区电力供需形势严峻。面对严峻的用电形势,发改部门专门开会强调,要坚决杜绝以节能、“双碳”为名进行拉闸限电。

此前,一些地区未能充分保障居民用电,导致居民日常生活不便,引发舆情。有鉴于此,各地相关部门需要提前做好供电保障。

夏季臭氧污染引发关注

近年来,臭氧已经成为影响部分城市夏秋季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气温出现较大幅度的升高,臭氧也较易出现生成和累积。近年来,生态环境部开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监督帮扶工作,指导和帮助相关政府、企业落实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减排任务。各地响应号召,聚焦夏秋季臭氧污染防治,在控制PM2.5和臭氧污染的基础上,出台了适应本地情况的应对夏季臭氧污染帮扶政策措施,应对臭氧污染。

与雾霾过程不一样的是,由于臭氧看不见摸不着,在发生臭氧污染时,公众的感知并不强烈,因此难以短时间产生较大舆情。但臭氧话题潜藏风险隐患,生态环境部门在扎实做好臭氧污染治理工作的同时,应加强相关科普解读工作,帮助公众正确认识臭氧污染防治态势,了解臭氧治理工作动态,掌握臭氧防护知识,避免产生恐慌情绪。


返回 国际节能环保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