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今年太湖水质已达到国家总体方案、江苏省治太规划2025年目标,太湖连续16年实现安全度夏。今年1—11月,太湖湖体平均水质为Ⅳ类,总磷浓度0.053mg/L,总氮浓度1.08mg/L,同比分别下降14.5%,14.3%。今年3—10月,太湖蓝藻水华发现53次,同比减少51次,平均聚集面积、最大面积、湖体蓝藻密度同比分别减少45.7%、50.8%和30.3%。流域206个重点断面优III比例为96.6%,较去年同期上升1.5个百分点。
太湖是长江流域重要湖泊水体,也是长三角都市圈重要生态空间。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环太湖区域如何平衡发展与生态的矛盾,探索绿色发展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作为环太湖圈的核心城市之一,无锡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在污染防治上保持定力、在保护修复上精准发力、在绿色低碳上持续用力,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没想到,太湖水这么清澈!”
鼋头渚是横卧无锡太湖西北岸的一个半岛,这里一面临着太湖,一面临着蠡湖,正可谓“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
今年9月底,几场烟花秀将鼋头渚景区的旅游氛围推上高潮。游客们沿湖欣赏烟花,吹着湖风,丝毫闻不到蓝藻异味,这一切得益于无锡近年来扎实开展太湖治理,从水到岸,全面筑起了太湖生态安全屏障。
“整个景区沿湖水域的水质明显改善,偶尔出现少量蓝藻,我们会精细打捞及时处理。”鼋头渚旅游集团园景运管部部长宣国伟说。
作为太湖风景最美一角的鼋头渚也是开展水上运动的绝佳场所。今年以来,景区举办了多场赛艇、帆船等对水质要求较高的赛事。鼋头渚旅游集团银鸥文体赛事策划李一斌表示,鼋头渚景区无论是从水域范围还是水质条件都符合举办国际、国内大型水上运动赛事的标准。
在离鼋头渚40公里开外的宜兴周铁,小镇大有秋今年全新亮相。大有秋位于无锡宜兴太湖之滨的竺山湖地区,近年来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实现了从“化工之乡”到“国家生态镇”的华丽转身。
“没想到太湖水这么清澈!站在这里看风景简直太美了!”游客王女士很是赞叹。
近年来,无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把生态保护寓于高质量发展之中,把高质量发展放在生态保护前提之下。
今年1—10月太湖无锡水域水质处于Ⅳ类水平,总磷、总氮等主要水质指标为2007年以来同期最优水平,上半年生态环境部首次将太湖水质评为“良好”等级。
13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连续三年达Ⅲ类及以上,今年以来还有4条达到Ⅱ类。
“蓝藻打捞量连往年的零头都不到”
太湖渔港喇叭口因水面形似喇叭,在夏季东南风盛行时容易聚集蓝藻,一直是无锡市的重点蓝藻打捞区域。但今年喇叭口水面却难觅蓝藻踪影。
“今年太湖无锡水域的蓝藻打捞量连往年的零头都不到。”滨湖区蠡园街道水利农机站王昌满说起今夏蓝藻打捞的情况,满是欣慰。
今年太湖蓝藻水华防控形势总体呈现“发生晚、面积小、频次低”的特点,蓝藻发生次数、面积、藻密度大幅下降。
蓝藻大幅减少,原因何在?
在江苏省无锡环境监测中心张军毅博士看来,太湖湖体藻类群落结构改变和藻类密度降低是关键原因。
“太湖水质持续好转,降低了水体中的营养物质,5到10微米左右的微囊藻比例大幅下降,是蓝藻水华大面积减少的最直接原因。”张军毅说。
多年来,无锡持续开展控源截污,累积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1.55万家,沿太湖500米范围内全面退耕退渔,有力削减了外源污染。同时太湖增殖放流、禁捕退捕也让湖里鱼类明显增多。
“近三年的资源量已恢复到禁捕前的三倍左右,特别是肉食性鱼类太湖白鱼,它可捕食小型鱼类,使浮游动物数量增加。”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资源室主任徐东坡说,这样浮游动物可摄食藻类,使藻类密度下降。
无锡是太湖治理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太湖底泥中的氮、磷是主要内在污染源,清除湖底表层浮泥、流泥的太湖生态清淤,对削减内源污染、提升水质起到积极作用。
2007年到2021年这14年间,无锡市完成了太湖生态清淤第一轮和第二轮一期工程,共清淤2820万立方米,占同时期环太湖周边城市清淤总量的70%。去年太湖二轮二期生态清淤全面铺开,计划用8年时间清淤3456万立方米,力度大于以往。仅今年,无锡市计划完成350万立方米。
下一步,无锡将始终坚持把太湖治理作为“国之大者”抓紧抓好,紧紧围绕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行动方案》和无锡市出台的《推动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根本性好转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及九大专项行动方案,以污染物减量为核心,坚持生活、工业、农业、湖体“四源”共治,进一步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进一步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进一步聚焦湖体生态保护修复、进一步加大治太科技研究及资金投入,确保全市治太形成更多实物量,本质举措落实到位,让太湖明珠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