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因建设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而导致的群体性事件,邻避困境凸显。如何化解这些难题,进一步推动我国垃圾焚烧发电健康、快速发展?专家和民间又有着怎样的观点?
1988年,深圳清水河垃圾焚烧厂点火运行。2000年前后,出于环保需求,中国开始关停小火电厂,相当一部分小火电厂借机改建为垃圾焚烧厂。截至目前,作为后起之秀的垃圾焚烧,在中国已有近30年的发展史。
只是按照中国城市建设院总工程师徐海云的说法,“黑天鹅”虽然变成了“白天鹅”,但技术差、污染重等问题依然存在。直到2005年以后,上海、宁波等城市引进国外先进的焚烧设备和技术,垃圾焚烧才开始走上合规运营与清洁焚烧的轨道。
1月5日,国家能源局召开《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及《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新闻发布会。会上消息显示,截至2015年底,垃圾焚烧发电装机容量约480万千瓦,发电量约250亿千瓦时,年处理垃圾约8000万吨,约占年垃圾产生量的40%。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司长朱明表示,按照规划,到“十三五”末期,垃圾焚烧发电装机容量约750万千瓦,增幅为56%。在做好环保、选址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前提下,在具备条件的大中城市稳步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鼓励建设垃圾焚烧热电联产项目。加快应用现代垃圾焚烧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提高垃圾焚烧发电环保水平。
对于垃圾焚烧以及排放物的处理技术,中国能源网首席研究员韩晓平认为,国内已经很成熟了。“现在垃圾的焚烧技术,我们国家的锅炉无论是排放指标还是效率,在世界上都已经非常先进了,所以这些方面大家完全没有必要担心。这些年来我们的技术发展很快,达不到标准的根本就没有机会进入市场。”韩晓平如是说。
虽然我国垃圾焚烧发电技术不断突破,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上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大,垃圾焚烧发电发展迅速,市场前景广阔,但垃圾焚烧发电面临着排放标准越来越高、邻避困境、恶性竞争等问题。
这看似是项目建设不规范引发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分类环节不完善导致的垃圾组分驳杂、回收处理难度大、污染严重等问题造成的。从这一角度来说,也需完善法律法规,推行垃圾分类,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
朱明认为,邻避困境的主要原因是,群众对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及相关的污染物处理技术不了解,产生恐惧心理,对垃圾发电一概排斥;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没有发挥出来、监管不到位,项目公开透明不够,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已建垃圾处理设施运行不规范,污染物处理不过关,引发群体意见。
不管新国标有多么严格,对于监管的信息,环保部门如果不能向社会公布并接受公众监督的话,那么无论是企业自行监测的信息,还是环保部门的权威检测都将毫无意义。
正如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张平所说,政府应将垃圾焚烧设施纳入城市规划,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缓解公众的“邻避心理”。同时加强对垃圾焚烧电厂的监管。
民间环保人士黄小山则认为,垃圾焚烧并不是原生垃圾拿来就烧,而是在垃圾分类的基础之上,将生活垃圾的可燃物入炉燃烧。而在中国,大多数生活垃圾入炉前没有经过严格分类和预处理。因此,垃圾含水量大,难以保证燃烧炉内的温度始终高于850度,有机物中的氯为二恶英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所以,要想更好地控制生活垃圾焚烧污染,除了接受公众监督外,根本是要从源头上做好垃圾分类,结束中国目前焚烧混合生活垃圾,尤其是焚烧厨余、含氯塑料等产品和有毒有害垃圾,禁止一切工业垃圾进入生活垃圾焚烧厂。